能源知识
第二届中欧非绿色能源发展论坛在浙江温州召开55世纪首页,
当今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推动绿色低碳能源转型是必由之路。在2024“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召开之前和中国与欧盟即将迎来建交50周年之际,10月19日,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CPAFFC)、中国欧盟协会(China-EU Association)主办的第二届中欧非绿色能源发展论坛在浙江温州召开。
会上,中国、欧盟和非洲国家政要、驻华使节及业界百余名代表,围绕“共谋绿色能源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主题,就中欧非新能源合作回顾与展望、中欧非新能源合作的内生动力55世纪首页,、中欧非绿色能源合作的机遇、打造中欧非绿色金融伙伴关系、打造中欧绿色能源合作产业链五项议题展开讨论。
中国欧盟协会负责人指出,在绿色转型过程中,中欧非三方有广泛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空间。三方在绿色能源领域加强合作,不仅有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使三方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将为动荡的、不确定性的当今世界注入稳定的、确定性力量。中欧非要坚持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要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在绿色能源领域的产业合作,推动绿色能源实现更大规模发展;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维护开放市场环境,维护全球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中欧非之间的合作完全可以成为21世纪的最佳范例,为我们在制定政策时提供方向性的参考,提醒我们自己,我们是在为一个团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个世界。”西班牙前首相、门户中心主席何塞·萨帕特罗在视频致辞中说,绿色能源能刺激经济,能够消除贫困,缓解社会中的不平等,并实现一个更具合作精神的经济模式。
中国欧盟协会副会长、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在致辞中提及,中欧非在绿色能源领域各有优势,互补性强。中国光伏产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了全球领先的技术水平和产业链优势。欧洲在绿色能源政策、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为全球绿色能源发展树立了榜样。非洲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具有巨大的绿色能源发展潜力。通过互利合作,各国可以共享知识、技术和资源,加快绿色转型。
全球能源转型向“绿色”,从太阳能电站到风能发电场,中欧非凭借各自优势,紧跟新能源“东风”,在绿色能源领域合作成效显著。
“中欧非在绿色能源领域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欧洲凭借丰富的绿色能源技术和政策经验,与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市场需求相结合,通过技术转移、资金支持等方式,共同推动绿色能源项目的落地实施。”欧洲对华关系促进会负责人表示。
德国超动态超级竞争研究院原首席执行官罗岚·埃克特则强调,科技创新是推动中欧绿色能源合作的关键,中欧非三方应加强在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研发合作。
法国伯纳德集团中国区总经理孙蕾指出,中法两国在能源领域具有明显的互补优势,双方可以共同推动绿色能源技术的创新和进步,还可以携手开拓第三方市场,将绿色能源的技术和设备带到更多需要的地方。
绿色金融也是推动中欧非绿色能源合作打造“金融+产业+生态”的新型模式。通过构建绿色金融伙伴关系,中欧非将持续推动绿色能源项目的融资与实施。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储小彬表示,绿色能源是中非合作的新天地,双方需要加强在金融政策、产品创新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研究院执行总经理陈济则指出,中欧在绿色能源领域开展金融合作前景广阔,双方将加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推动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共同为绿色能源项目的融资与实施贡献力量。
“法液空将积极参与中国氢能产业链的构建,与中国共同推动氢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法国液化空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路跃兵说。德国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政府和对外事务总监朱彤也表示,中欧双方应积极推动绿色合作,不断加强绿色产品与绿色能源的互动,支持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多种技术路线并举的零排放出行。
要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产业链发展“大有可为”。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经济师王勐认为,中欧绿色能源产业链合作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要不断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未来,中欧非可以继续深化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为实现全球绿色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中欧非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合作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加强合作内生动力的挖掘、把握合作机遇、构建完善的绿色能源产业链以及推动绿色金融伙伴关系的构建与发展,中欧非将共同推动全球绿色能源产业的繁荣发展。
本次论坛得到温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支持,由正泰公益基金会、四达时代集团承办,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西班牙门户中心、欧中联合商会、欧洲对华关系促进会、欧洲地中海基金会、博众能源转型论坛、欧盟中国城市发展委员会(ECMDC)协办。
据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消息: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需求,我国将谋划设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建设一批农业科学实验站和数据中心,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抓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兴清洁能源,为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近日,北京大学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组,提出高密勒指数晶面相干生长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4日,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此次交付的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载荷包括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种载荷以及空间技术试验载荷等二十大类。
“1公斤DNA便可以装下全世界数据。”日前,北京大学张成、钱珑联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并行“印刷”DNA存储策略,成功将信息打印在DNA分子之上,犹如在白纸上批量印刷信息。
日前,国仪量子发布全球首个AI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该系列产品不仅具备AI功能,还将关键核心指标——信噪比提至全球最高水平的10000:1,取得顺磁共振波谱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如何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意味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银线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55世纪首页,。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显著效果。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降低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